心血來潮多開了一個沒有豐富照片的文章分類,
因為發現自己越來越常掉入童年回憶的漩渦之中,
可是隨著年齡增長、頭腦退化,能記得的越來越少,就趁忘記之前記下來吧!
朋友聽了我童年遇到的事情之後說「能認識張阿鳥是一件不簡單的事」,
其實大家的童年都很精彩、很值得回憶,
只是我長大的環境與你們不同,而且對瑣碎小事的記憶能力超強(以至於對於該記得大事統統記不住)罷了。
張阿鳥是重工業養大的孩子,呼吸的是重度污染的空氣,喝的是不知道從哪流出來、必須提著塑膠桶去買回來燒的水,
第一個有記憶的家在鳳山,現在的捷運站附近,
但是據我娘說,我們曾經住在高雄市區文化中心附近公寓的二樓,
她還有一次把打瞌睡的我放在圍牆上,
轉個身拿鑰匙開門,再轉回來,我已經不見了,
原來是睡著就從二樓掉下去了,還好沒受傷。
我對那個家完全沒記憶,而鳳山的家也僅僅記得一樓玄關的樣子,
因為當時我媽很喜歡買皮鞋給我穿,
可是天生拇指外翻的我一穿鞋就痛,
常常在玄關跟我娘鬧脾氣,還有一回穿了鞋就痛到大哭,
大人都覺得莫名其妙,仔細看才發現我把兩只鞋給穿反了。
大概三歲的時候全家搬到小港-中國鋼鐵剛蓋好的眷舍大樓,
幼稚園就在大樓正對面,
從小就愛睡過頭,總是等到鐵門關了、大家都在唱國歌,
我才偷偷從鐵門的縫隙鑽進去(瘦的感覺真好!)
排除空氣品質的因素,那是個很適合成長居住的社區,
籃球場的角落有一口會發出金屬摩擦聲的打水機,夏天湧出的水極度冰涼。
另一邊公寓型的眷舍,每棟前面都有充滿野性的花園,通常是長滿野草,
有一顆高聳的大樹還垂掛了鞦韆,在那個年紀已經是很刺激的遊戲。
大部分的童年記憶,都是住在那個社區的時期發生的,
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事,通常是悲劇,許多人選擇性的忘記,
我卻想忘也忘不了。
14歲那年,全家搬到大寮,雖說大寮現在有了捷運,
不過我家離捷運站還有將近十公里的路程,
當年沒有88快速道路、沒有國道三號,
除了私家車,聯絡市區只能靠每天兩班的客運車,
到市區上學成了件苦差事。
要不是飽受長年毒氣之苦的村民們走上凱達格蘭大道、要不是槍擊要犯張錫銘躲在我家附近,
那個叫做會結的小村子,不知道能有多少人認識?
18歲拿到駕照之後,往來高雄市區變容易了,
22歲高雄開始逐漸變美,認同感提升了,
26回高雄工作之後,我又重新愛上這個充滿故事,卻被黑煙燻得灰灰的城市。
她已經搖身一變,具有先進都市的風貌與前景,
確保有那份純真質樸的氣味,
童年那些美好的食物與景色,也大致完整地保存下來。
更改變不了的是腦海中,總是陽光燦爛的記憶。